趁暑假回雷州家鄉,我約了幾位大學同學去清端園,尋找清代清官陳瑸的足跡。清端園在雷城南8公里的南田村,晴空麗日,路通車快,一會兒就到達目的地。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上方的“清瑞園”三字,剛遒有力,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邁過山門,接著是一個不算很大的青蓮池,池四周豎著石欄,池里蓮花正綻放,花色迷人,香味沁人心脾。歷來人們贊美蓮花,不僅僅因為它美且香,更重要的是它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貴品質。毫無疑問,清端園的設計者就是用蓮花來暗喻陳瑸的優良品質。既獨出心裁又恰以其分。 清端園正中央屹立著陳瑸的塑像,他穿著清朝長袍官服,身軀魁悟挺拔,雙眼堅毅地注視前方。透過眼神,仿佛看到他勤懇政務、體恤民情的品質和明察秋毫、治腐肅貪的勇氣,讓人肅然起敬。站在陳瑸像前,我頓時感覺到一股浩然正氣直逼胸膛,使人熱血沸騰,催人奮進。 塑像前豎著一塊大石碑,上面清楚地刻著康熙皇帝恩賜題寫的“清廉卓絕”四個大字。這是康熙皇帝對陳瑸的贊譽、肯定,又道出了老百姓感激愛戴心聲,也是陳瑸清廉的最好佐證。 轉過塑像,我直奔“陳瑸紀念館”。門口一副對聯“清廉德范揚四海,端正高風熠古今”,很工整,有氣魄,它禮贊陳瑸清正廉明的高貴品質及其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。我情不自禁地大聲朗讀出口,然后緊步邁入展廳。這里真實地記錄著陳瑸的生平事跡和吏治經歷,有文字、有圖片,還有展示陳瑸生前生活、工作的一些用具物件。我逐一仔細閱讀審視一番后,對這位清官真是佩服至極。這位45歲才入仕的雷州籍進士,歷任福建古田知縣、臺灣縣令、湖南巡撫、福建巡撫、閩浙總督。從政18年,他將全副身心傾注在政務上,盡忠竭慮,作出超凡貢獻。特別是主政臺灣多年,革陋規、禁酷刑、恤番民、重教化、促發展,推動了臺灣走向昌盛和文明,功不可沒。 在生活上,陳瑸克已奉公,不謀私利,平日省食儉用,并非為自身聚財,每當離任,或是將積蓄全數交公、或賑濟百姓、或資助地方建設。還值得一提的是,陳瑸雖為官在外,但對家鄉連年的潮災難以釋懷。他生長在雷州東海岸,親歷過風潮之劫。每逢颶風,潮水濫漲,人為魚鱉,災后田園荒蕪,百姓不勝其苦。為了家鄉修復圍堤,抗拒潮災,陳瑸向朝庭上書,力陳潮災之危害、修堤之必要,并奏請皇帝責令廣東撫府撥出專款,他私人也捐贈了五千兩銀作為修堤費用。時至今日,每提起修堤之舉,雷州老百姓對陳瑸造福雷州的功德還念念不忘。 陳瑸“知謀國不知營家,知恤民而不知愛身”的事跡不但老百姓交口稱贊,連康熙皇帝對其也是十分佩服。“陳瑸居官,優操守法,朕見所僅見,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”。皇帝褒譽陳瑸的廉正已達到極至了。陳瑸病逝后,康熙帝降旨追授其為禮部尚書,并賜給他謚號“清端”。 這是一個封建社會憂國憂民、勤懇政務的官吏典范。 揮手作別清端園,回路上我想,雖然只是來了一趟清瑞園,但不知不覺就受到了先賢精神的感染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文章
- Oct 20 Sun 2024 17:50
他說之海・風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